超越内疚
2015 年 4 月 19 日
根据我的经验,许多人的行为动力主要来源于内疚感(「我做错了」,行为导向)、羞愧感(「我很糟糕」,自我否定)或两者的某种结合。有些人沉迷刷剧,事后深感内疚,再将这种内疚转化为第二天「必须做点正事」的强烈冲动。另一些人则不敢停下工作/学习——除非彻底累到没电,他们一旦试图休息,就会瞬间被内疚感吞噬,于是只能用更疯狂的自我压榨来赎罪。
我发现将内疚感作为动机来源既不健康又低效,但这种现象却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有效利他主义者群体中更为典型。
因此,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将系统梳理出一组实用工具——这些工具致力于让你逐步摆脱内疚感的驱动,同时引入更健康、更强大的动力机制替代它。
我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消除彻底摆脱基于内疚感的动机(guilt-based motivation),并用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替代它——我致力于帮助人们减少报复性刷 Netflix 剧的频率,也想减少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我希望帮助人们认识到:即使未到精疲力竭就停下工作,他们依然是有价值的人;我还想帮助人们避免陷入那种即使吸取了教训,仍会为某事内疚数日的困境,同时,我也希望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一并消除一些基于羞愧感的动机。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消解源于倦怠感的内疚,这种模糊的内疚可能出现在人们玩了一整天的电子游戏时,也可能出现在一个人绝望地沉溺于药物或派对,试图压制内心那个低语着「生活不该仅止于此」的声音之时。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内疚感无法通过意志力强行消除。在我看来,消除这种内疚感的关键在于,开始去探索那种「生活一定还有其他意义」、「还有更多事可做」的感受——最终,你要么找到值得追求的事物,要么发现实际上生活其实并不缺少什么。这种倦怠型内疚,我认为,源于一个人渴望找到其他可做之事(生活的重心),却尚未找到。
不幸的是,要成功消解这种内疚感并不像仅仅找个爱好那么简单。根据我的经验,倦怠内疚感通常出现在陷入虚无主义陷阱的人身上——他们要么认为自己无关紧要,要么认为任何人都无足轻重。这种内疚感通常存在于这样一些人当中:他们相信人类只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是真正「比其他事更好」的,认为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道德」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这类信念正是我要首先探讨的内容,而我会从《集邮者寓言》开始讲起。
我明天会发布这个寓言。在此期间,我邀请大家设计自己的工具来摆脱这种「倦怠内疚感」:人们自己开发的工具,往往比别人给予他们的工具更切合自身需求、更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