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内疚

来源:https://mindingourway.com/replacing-guilt/

发布日期:2015.04.19

根据我的经验,许多人的行为动力主要来源于负罪感(“我做错了”, 行为导向)、羞耻感(“我很糟糕”, 自我否定)或两者的某种结合。有些人连刷N集电视剧,随后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再将这种愧疚转化为第二天“必须做点正事”的强烈冲动。另一些人则不敢停下工作/学习——除非彻底累到没电,他们一旦试图休息,就会瞬间被负罪感吞噬,于是只能用更疯狂的自我压榨来赎罪。

我发现将负罪感作为动机来源既不健康又低效,但这种现象却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有效利他主义者*群体中更为典型。(《有效的利他主义者》:http://www.effectivealtruism.org/)

因此,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将系统梳理出一组实用工具——这些工具致力于让你逐步摆脱负罪感驱动,同时引入更健康、更强大的动力机制替代它。

我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消除基于「负罪导向型」动力(guilt-based motivation)的桎梏,并用「内在生发型」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替代它——我致力于帮助人们减少报复性刷Netflix剧的频率,想减少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我希望帮助人们认识到:即使未到精疲力竭就停下工作,他们依然是有价值的人;我还想帮助人们免于陷入“即使已经吸取教训,仍持续数日自我谴责”的失败模式,同时我也希望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一并消除「羞耻驱动型」动力(shame-based motivation)相关的病态机制。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消解源于倦怠感的内疚,这种模糊的内疚可能出现在人们玩了一整天的电子游戏时,或出现在他们绝望地试图用毒品或派对让来自内心深处的部分自我低语着“生活一定不止于此”的声音安静下来。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负罪感无法通过意志力强行消除。在我看来,消除这种负罪感的关键在于,开始去探索那种“生活一定还有其他意义"、“还有更多事可做”的感受——最终,你要么找到值得追求的事物,要么发现实际上真的没有遗漏的事情。我认为,这第一种倦怠式内疚,自于那些想要找到其他事情去做,却尚未找到的人。

不幸的是,要成功消解这种内疚感并不像仅仅找个爱好那么简单。根据我的经验,倦怠负罪感通常出现在陷入虚无主义陷阱的人身上——他们要么认为自己无关紧要,要么认为任何人都无足轻重。这种负罪感通常存在于这样一些人当中:他们相信人类只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是真正“比其他事更好”的,认为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道德”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这类信念正是我要首先探讨的内容,而我会从《集邮者寓言》开始讲起。

我明天会发布这个寓言。在此期间,我邀请大家设计自己的工具来摆脱这种「倦怠负罪感」:人们自己开发的工具,往往比别人给予他们的工具更切合自身需求、更能取得成效。